日期:2025-04-27 11:50:00
近日,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本届论坛以“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变革发展中的文明力量”为主题,共有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和媒体机构、中外智库、跨国企业等各领域代表约300人,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会。
当下,AI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引发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热潮,媒体行业也再一次迎来变革发展的机遇。科幻小说中那个神秘的“技术奇点”正从想象走入现实,会给主流媒体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
什么是“智媒”时代?
2015年,腾讯将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投入财经新闻写作中,开创了我国人工智能新闻写作的先河。同年11月,新华社正式推出“快笔小新”,用于财经类和体育类新闻写作。
从早期智能写作机器人到算法推荐,再到ChatGPT、Sora、DeepSeek等各类大模型的发布应用,AI技术正在赋能传媒行业。
比如,相比于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分发、核查,“数字记者”显得更“高产”。在算法支持下,从选题方向、写作思路,到标题提炼、内容扩写,再到舆情发现、信息检索,这些传统的新闻工作统统都可以交给AI,把新闻从业者从繁琐的文字记录整理、图片处理、音频视频剪辑、新闻配音等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近年不断强化AI、5G、VR等技术赋能,着力推动媒体创新发展,积极讲好中国故事、山东故事。
活动现场,中外与会嘉宾共同启动《非遗里的中国》2025年全球巡展。该巡展将荟萃中国非遗精品,向世界展现中国非遗的非凡魅力,致力于打造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国家名片”。
AI技术带给主流媒体什么样的挑战?
一切技术发展,都具有“福祸相依”的两面性。人工智能发展在赋能新闻媒体的同时,也对主流媒体正确引导舆论、引领价值取向和协调社会关系,以及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等方面的工作发起了挑战。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而人工智能的介入,从技术上降低了虚假信息生产传播的门槛和成本,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生产者、舆论传播者,也为“信息迷雾”提供了“温床”,虚假信息的内容形态更加多元,也更加难辨真假。如果新闻未经核实,容易被一些受众不加甄别地接纳吸收,也容易被“网络水军”加以利用,一经流量的发酵,往往在较大范围内引起舆论恐慌,侵蚀着新闻媒体的社会信任基础。
流量和算法的放任,为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契机,消解着主流媒体话语的理性权威。一方面,算法推荐加剧“信息茧房”效应,用户接触信息趋于同质化,而极端观点更易通过算法精准推送扩散,易造成社会共识的撕裂;另一方面,一旦错误的政治观念、价值偏好等有害信息被植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过程中,用户很难察觉到其意识形态渗透,可能增加意识形态风险。
AI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人机协同”的好助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人工智能与媒体行业的融合,既是科技发展的必然成果,也是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媒体由技术而兴、因技术而异、随技术而变。在AI浪潮下,主流媒体既要保持定力,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又要抢抓新技术带来的发展红利,与AI共生共融,加快向智能媒体迭代发展。
本次活动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熊猫星球”全球沉浸式光影大展启动。展览将通过数字艺术光影、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搭建濒危物种保护的国际合作平台。活动还发布了总台研究院文旅与科技赋能文明交流互鉴主题研究报告《文明互鉴·媒体赋能:文旅共融的创新实践》《智启千里·文汇万象:人工智能时代的文明对话》,以及总台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智能平台“AIHub”“全媒体智能创意平台”,解读前沿技术对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作用,为推动媒体行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也成为了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与此同时,“一起看中国·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同日启动。中外媒体记者将走进山东济宁、青岛、烟台等地,以全球化视角展现齐鲁文化的历史根脉与创新性发展,向世界讲述古今交融的中国故事。论坛还向中外嘉宾发出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邀约,并设置“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展示推介专区,在走进山东的过程中读懂中国。
在技术变革的洪流中提高新闻报道的思想性、人文性、正能量,为公众提供更多有意思、有意义的信息与内容,属于主流媒体的AI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文/李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