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6-29 20:46:00
通讯员:王颖、李睿思
6月26日至29日,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学生红心宣讲团”暑期社会实践联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师生走进重庆,以实地观摩、情景朗诵、微剧表演等方式品读红色经典小说《红岩》,通过沉浸式红色场馆教学,跨校联合实践,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打造了一堂“行走的红色文化传播课堂”,让新闻学子在历史现场体悟红岩精神,探索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6月26日,两校同学来到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讲解员邱获翼为同学们讲述《红岩》中革命人物的原型事迹,介绍《挺进报》为传播革命声音、鼓舞人民斗志发挥的独特作用。华中师范大学曹雨涵同学表示:“与西南大学同学们共同走进红色实景课堂,活化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采编播新闻实践,对于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很荣幸能参与到两校联动的红色文化传播课程中,沉浸式的课堂教学让红色精神直抵人心。作为一名传媒学子,未来将努力用创新表达讲好红色故事。”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杨雯秋同学这样说道。
白公馆内同学们手捧《红岩》演播“狱中绣红旗”片段,朗诵革命先烈陈然《我的“自白书”》;在渣滓洞“铁窗诗社”展室内,同学们齐诵革命烈士何雪松留下的铿锵诗篇“铁牢关住了战士的身子,关不住要解放的心愿”。
6月27日同学们步入红岩革命纪念馆——这片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重要战斗堡垒,聆听重庆青马工程导师、红岩革命纪念历史博物馆讲解员赵露讲解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红岩》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两校同学以“江姐”这一英雄形象为依托,宣讲江竹筠“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的坚韧品质,现场演绎自编情景剧《最后的家书》,合诵诗歌《不朽》致敬英雄。
课程主讲人华中师范大学王丽老师带领同学们探讨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好红岩精神。接下来的两天时间,同学们根据调研主题开展现场访谈,并以重庆红色资源中的“人、事、物、魂”为题材,拍摄“领读红色经典”微课堂,为后续在校内外组织红色宣讲和社交媒体传播积累素材。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张秋丽老师说:“这种课堂实训、现场实践、媒体实操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为高校实践课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不仅是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也是我们新闻传播教学的创新探索。”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万忆指出,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特殊节点,两校携手推进实践教学具有多重意义。“作为新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红岩精神的孕育之地,将‘铁肩担道义’的职业信仰转化为脚踩泥土的实践行动。”他强调,这种跨校协同育人模式绝非简单的教学资源整合,而是通过红色文化场域的沉浸式体验,让青年学子在红色遗迹与现代传媒实践的交融中,传承新闻工作者“为时代立言”的精神血脉,有利于实现红色基因在新闻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红色经典阅读与传播”社会实践课程自2021年开设以来,以红色文化传播为主线,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同学们现场讲解红色文物、演绎红色故事、演唱红色歌曲、开展社会调研,引导青年学子从红色文化的“接受者”转向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用新闻专业实践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未来卓越新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