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30 07:59:00
4月24日,作家马伯庸携长篇小说《大医》做客河北师范大学,与读者分享他的创作经历。 徐畅摄
4月24日下午,作家马伯庸携长篇小说《大医》做客河北师范大学,与读者分享他的创作经历。
从《风起陇西》《古董局中局》到《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的荔枝》,马伯庸为人熟知的作品很多。《大医》以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所医院的成立和发展为背景,展现了中国现代医学艰难创建和发展的过程。
见面会上,马伯庸讲述了他在创作过程中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对大医精神的深刻洞察。小说中的故事由北洋军阀时期一直延展到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时期,通过一群卷入20世纪上半叶动荡时局的医务工作者,书写中国人民波澜壮阔而又震撼人心的抗争史。
创作《大医》缘起于2017年马伯庸受邀参加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一场活动。在参观院史馆时,马伯庸了解到20世纪上半叶诸多事件和人物都与这所医院有关联,便萌生了创作小说的念头。
“为创作《大医》,我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搜集到许多资料。有些素材没用到书中,但我觉得它们特别有意义,值得跟大家分享。”马伯庸与读者分享了他的创作素材,以文献资料、照片、信函、档案等为载体,将一个个隐藏在历史尘烟中的真实故事徐徐展开。这些故事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它们跨越时空,与读者展开了一场穿越百年的对话。马伯庸用生动的讲述,让现场每一个人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引导读者一同体悟大医精神的深刻内涵。
在这些故事中,川口镇的故事对马伯庸来说印象深刻。1944年,延安川口镇一带暴发疫病,医护人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效的防控措施,不仅帮助当地群众摆脱了疫病的威胁,也为未来的防疫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这是一段关于党的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科学探索、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他们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马伯庸说。
“这样的故事其实有很多,这些故事和故事中的人不应该被遗忘。”马伯庸坦言,创作《大医》不仅仅为了讲述精彩故事,更为了将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事迹打捞起来,让它们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马伯庸谈道,搜集资料时,他发现在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有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誓言》相似的论述。二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一致。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医学是超越种族、超越地域的,它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马伯庸说:“这本书我想了很多名字,最后决定叫《大医》。因为只有这两个字,才能体现出医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说是表现历史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将历史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马伯庸深入历史褶皱之中挖掘故事,以具体的细节与丰富的想象创作出《大医》这部作品,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医者闪耀的人性光辉。(徐畅 肖煜)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